在延安精神激励下桑树坪煤矿建设的壮丽篇章

时间:2025-05-08 10:42:36  作者:行业视点 浏览次数:

  在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延安精神如不灭的火炬,照亮着中国工业血脉的掘进之路。当历史的指针指向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涌动的年代,桑树坪煤矿的建设者们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念为镐,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气魄为铲,在岩层与汗水交织的史诗中,凿刻出煤炭事业的光辉篇章。这座凝结着红色基因的矿井,不仅托举起共和国能源安全的脊梁,更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丰碑,让延安时期的奋斗光芒,在新时代的地下长廊里依然璀璨夺目。

  陕西省有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年产原煤300万吨、高度机械化的特大型煤矿——韩城桑树坪煤矿。它盛产的优质原煤正通过一条与之配套的铁路专用线,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在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国家重大工程是由中国人民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师)承担建设的。我有幸成为该部队的一员,并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这项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当年那段热火朝天的战斗生活、艰苦卓绝的施工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上世纪60年代末,陕西渭北高原的韩城县桑树坪山区探明了一块煤田,蕴含着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极具开采价值。于是,煤炭工业部报国家建委批准,列为国家三线建设重大工程,定名为桑树坪煤矿,设计年产原煤300万吨,在当时属于特大型煤矿。由于该矿地址距离铁路干线多公里,必须先建一条与之匹配的铁路专用线,否则产出的煤炭也运不出来,鉴于此,该铁路专用线就成了桑树坪矿建设的“卡脖子”工程。桑树坪煤矿立项后,于

  1970年初先开工兴建由下峪口到桑树坪的铁路专用线。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该专用线一开工即停工。原因是,施工遇到了“拦路虎”,该专用线公里,其余多为桥梁、涵洞,桥涵相连长达8公里多。专用线位于黄河西岸的山崖上,在山峦沟壑间穿行,山体岩陡壁峭,水、电、路都不通,施工条件十分艰难(后来据一位曾参与修建成昆铁路的老兵讲,成昆线的施工难点,几乎在该专用线上都遇到了),曾先后调来四支地方施工队伍,均遇难而退。

  1972年3月,一纸命令,调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承建桑树坪煤矿及铁路专用线。一接到调令,支队党委立即进行部署,并派出一个先遣工作组前往陕西韩城,为大部队开进工地做准备。我是先遣组的成员(我时任第42支队政治部宣传科干事),职责是负责部队进驻后的宣传教育工作。古话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根据当时我们部队面临的艰巨任务,我要加上一句:“兵马要动,思想先行”。但是,如何对即将上阵“杀敌”的部队进行动员教育?在一时迷惑不解的情况下,我走访了韩城县委宣传部,请教该部的一位负责。他给我讲到,在陕西省有一种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基因,那就是延安精神,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教育、激励后辈的精神伟力。他讲了许多有关延安精神的动人故事,听了这位负责人的一番话,又认真阅读了他提供的有关历史资料,我深受教育和启发,很快起草了《关于部队进行延安精神主题教育的意见》,并编写出《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多快好省地建成桑树坪矿》的宣传教育讲话材料;“讲话”以艰苦奋斗为主线,大讲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艰苦奋斗13年,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大讲延安红军不惜牺牲、英勇作战,粉碎敌人一次次猖狂进攻;大讲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大讲张思德等革命先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事迹;同时也讲明桑树坪矿建设的重要性、艰苦性,讲清延安精神对我们战胜困难的现实意义,并从多方面提出了攻坚克难的明确要求。这个《意见》和“讲话”材料,经请支队党委批准,以支队政治部的名义正式行文,印发至全支队各个连队。为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支队政治部召开有各大队(团)主官和宣传股负责人参加的动员教育准备会,具体进行安排部署。支队政委王湘萍到会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将这一教育作为当时的头等大事,务必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教育取得预期实效。随着大部队陆续开进工地,延安精神主题教育即在全支队范围内扎扎实实地展开。

  作为宣传教育的主管部门,支队政治部宣传科当时集中主要精力抓主题教育。教育准备会一结束,宣传科陈飞科长就带着我下到铁路专用线工程最艰难的施工现场

  “蹲点”。我俩白天同战士们一起劳动,夜晚在帐篷内与战士们促膝谈心,实地了解一线部队的思想动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宣讲“讲话”材料,引导干部战士端正思想认识,克服怕苦畏难情绪,增强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并及时总结主题教育经验,以点带面,指导其他连队的教育。随着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化,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广泛深入人心,精神力量迅速转化为物质力量。广大指战员以高昂的劳动热情,投入到艰苦的施工作业中去。担负铁路专用线工程主攻任务的第

  403大队指战员,以实际行动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他们住牛棚、羊圈、帐篷。由于烈日曝晒,官兵们在野外作业像烤烙饼,进帐篷睡觉又如进蒸笼。战士们却豪迈的说:“烤烙饼,进蒸笼,磨练一身硬骨头”。饮用水是从10公里以外挑来的(我也多次同战士们一起去挑水),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盆水,早上、中午用来洗脸,晚上洗脚后再集中起来和泥抹房子。喝的水每人每天仅能分到一壶,但战士们舍不得喝,用来降尘打炮眼。他们说:“心里装着五湖四海,再渴不觉渴,口渴心里甜”。官兵们顶着烈日,腰系绳索,在悬崖峭壁上放炮,劈山开路,架设电线,安装管道。就是凭着这股劲头,提前两个月抢通了水、电、路;接着又在黄河峭壁上和深山峡谷中凿隧道、架桥梁、建涵洞,提前十个月修通了这条铁路专用线,为桑树坪煤矿早日开建创造了条件,赢得了时间。铁路专用线一竣工,部队迅速转战桑树坪煤矿施工现场。按照我国以往煤矿建设工期,要建成桑树坪矿这样的特大型煤矿,通常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煤矿的工程量以井下矿建工程为主,开工建设后,担任矿建施工任务的第

  403大队党委经认真研究后,依据工程进度情况,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桑树坪煤矿。于是在矿区北边的山腰上出现了用白水泥刷写的“苦战三年 全歼三百万”的巨幅标语。

  403大队上下积极行动,持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展开了一场气势磅礴的夺煤大会战。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中险象环生。8连井巷作业断面遇到含水层,淋头水哗哗流下来,官兵们在齐腰深的冷水里打眼、放炮、运碴,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硬是闯过了“水帘洞”。还有一次,发生大塌方,顶板上两千多立方米泥石流倾泄而下,堵死巷道二十多米。他们不吃不喝连续奋战20个小时才治住塌方。但未等大家喘口气,一块巨石砸下来,顶板发出闷雷般的响声,预示一场新的大塌方即将发生。紧要关头,大家又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仅20多分钟时间,就将四汽车木料刹上顶板,大塌方终被控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8连先后战胜塌方120多次,荣获集体一等功。其他连队也不含糊。如:九连在一条又窄又低的巷道作业,顶板低矮,支不起风钻腿,他们就蹲在地上用肩膀顶着打风钻;装车甩不开铁锹,他们就徒手装碴;矿车进不去,他们就用小车推,许多人手上、腿上磨破了皮,渗出了血,也不叫声苦。14连掘进中碰到了有害化学气体,先后有17名官兵被熏倒,但他们前赴后继,战斗不止。就是凭着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第403大队一次次制住了塌方,治服了水患,战胜了毒气,创造了优异成绩。12个掘进连月进尺全部跨入“国家等级队”先进行列。1977年1月,煤炭工业部授予第403大队“煤炭工业战线大庆式突击队”称号(被授予此称号的还有承建该矿土建工程的第405大队,他们的事迹本文不另赘述)。1977年4月,中央、国务院授予第403大队“全国工业学大庆式企业单位”称号;1977年10月,国家建委授予第403大队“基建工程兵大庆式红旗单位”称号。

  第403大队指战员奋战在桑树坪煤矿井下过硬的队伍是过硬的干部带出来的。第

  42支队的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践行延安红军干部与战士打成一片的好作风,成为艰苦奋斗的带头人。第403大队党委成员每人每年至少有4个月身在施工一线。支队长、政委坚持靠前指挥,每月至少下工地一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支队机关的主要职能部门,经常保持有三分之二的干部轮流在连队、在施工现场或“蹲点”、或调研。我那时已任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工作重心自然在基层。有一次参加施工大会战,我在第403大队1连连续蹲点90多天,坚持天天下井,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两次遇到塌方,险遭不测),再苦不觉苦,再累不觉累。

  1975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到1979年11月工程全部竣工,用时4年2个月,高质量、高速度建成了这座特大型煤矿,创造了当时我国大型煤矿建设的最短工期,创造了我国煤矿建设史上的奇迹。国家验收委员会经检查验收根据结果得出:桑树坪煤矿的矿建、土建、安装三类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标准。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年产3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从煤炭开采、运输、提升到储存、筛分和装车外运,全部生产的基本工艺均采用机械化作业和自动控制。它的胜利建成,将大幅度提升西北地区的煤炭生产能力,对优化我国煤炭工业布局,促进工业生产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具备极其重大意义。1979年11月10日,桑树坪煤矿正式移交投产。这天上午九时,移交投产典礼仪式隆重举行。基建工程兵总部首长和煤炭工业部、陕西省有关领导及驻地群众代表应邀出席典礼仪式。第4

  2支队刘森支队长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说:“能够提前十个月抢通铁路专用线年时间高质量建成桑树坪煤矿,是我支队广大官兵在伟大的延安精神的激励下,艰苦奋斗、勇闯难关、敢斗险情,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结果。为了今天的胜利,我部有47名官兵永远倒在了隧道里,倒在了矿井作业面,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延安精神。我们要踏着烈士的血迹去争取更大的光荣”。讲到这里刘森支队长泣不成声,泪流满面,在场的官兵和来宾无不为之动容。而就在这时,本来晴朗的天空,忽然乌云压顶,大片的雪花纷纷飘落,奇异的天象竟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英雄部队的壮举感天恸地,漫天的雪花在为烈士们壮行!

  桑树坪煤矿及铁路专用线胜利建成的实践充分证明:延安精神不仅仅具备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延安精神没有也不可能过时;今天她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得到赓续光大、历久弥新;在延安精神的激励下,今后定会有更多的人间奇迹创造出来。

  42支队官兵弘扬延安精神的事迹和经验,我同支队新闻报导组的同仁,撰写了一系列新闻稿件,被多家新闻媒体采用。其中被中央新闻媒体采用的重要稿件有:《基建工程兵某部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学大庆赶开滦建新矿》(载新华社1977年11月17日全国通稿、《人民日报》1977年11月19日头版)、《革命加拼命赢得速度》(载《报》1977年11月10日二版头条)、《政治工作结合施工生产一道去做》(载《报》1978年8月22日二版)、《基建工程兵某部建成桑树坪大型煤矿》(载新华社 1979年11月12日全国通稿、《报》1979年11月12日头版、中央电视台1979年11月12日的“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另一篇重要稿件《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其中重点内容为第42支队事迹)被编入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杂志(载2011年第五期)、中国三线建设文选《三线风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发行)。这些稿件的高规格采用,彰显了延安精神的不朽伟力,大大鼓舞了我部官兵的士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2

  1945年2月生人,1972年2月加入中国。1961年8月入伍,在守备74团服役。1966年8月,基建工程兵第404团政治处见习干事。1966年9月,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政治部宣传科见习干事、干事。1972年3月,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政治部宣传科先后任新闻干事、副科长、科长。1983年8月转业后,先后任河南煤炭基建公司宣传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河南万国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副总裁、党委书记等职。2005年2月退休。